善于冒险与挑战,具有全球视野的薛光林依靠迂回战术,在“两桶油”高度垄断的夹缝中,带领光汇石油从成品油贸易、石油仓储,发展到燃料油进口、加油站零售、海上供油、远洋油轮,直到上游勘探开发,步步为营闯出一条生路,在国内能源领域分得了一杯羹。
经过一系列的战略转型和阵痛后,光汇石油已经蜕变为一家拥有9艘油轮,整体市值超200亿元的民营石油巨头,且拥有与国际能源巨头壳牌、BP叫板的能力。但始终抱有危机意识的薛光林并未就此驻足,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要用5年时间将光汇石油打造成为全球具有中型规模的能源企业。
生存 夹缝中险象求生
2011年,薛光林以石油富豪的身份入选《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以28亿美元身家与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并列第19位,成为富豪新贵中的一匹黑马,他的名字也第一次被公众熟知。
2014年,一项超10亿美元的收购让薛光林再次被聚光灯关注。8月10日,由他一手创建的光汇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汇石油)宣布,以10.46亿美元巨资收购美国公司AnadarkoPetroleum(阿纳达科)与中海油合作的渤海湾曹妃甸油田项目部分权益。
至此,加上2008年和2009年分别收购的新疆吐孜和迪那1气田项目,光汇石油每天净产量可达到约2.5万桶油当量,年净产量约达900万桶油当量。截至2014年8月31日,光汇石油的综合油气2P储量已达约9390万桶当量,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民营石油巨头。
说起做石油,薛光林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
1967年,薛光林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市。1992年,取得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的他怀揣2000元只身闯深圳,和朋友东拼西凑些资金开始创业,从事电子信息等多项业务,并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几十万元的原始资本。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石油,当时原油才十几块一桶。1993年,中国正逐步从石油出口大国变为净进口国,从中掘取到商机的薛光林果断选择进入石油贸易领域,在广东周边做起油品销售,并建立自己的采购和供应渠道。以此为基础,他逐渐展开国内外成品油贸易,往返于中东、亚洲和石油贸易中心新加坡,以及中国油品最活跃的沿海地区,业务量逐年递增。
在此过程中薛光林发现,虽然深圳石油贸易非常活跃,却缺少一个大型的石油中转油库,极具市场洞察力的他便果断决定进入原油仓库领域,在深圳开始建设自己的石油仓储基地和配套的专业石油码头。
1996年,薛光林成立深圳市新鸿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正式更名为光汇石油)。就在他做的石油贸易风生水起之时,一场变革将包括光汇石油在内的民营石油企业推到了“悬崖”边缘。
1998年,国家变革原有的石油管理体制,重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形成了两大国有石油集团垄断国内石油市场的局面。同时,国家全面治理整顿石油市场,石油的进口、生产和销售只能由两大石油集团经营,所有社会经营单位要么停业,要么被收编。
生存危机面前,一大批民营石油贸易企业纷纷选择退出。市场限制及资金短缺,也几乎压垮了光汇石油。薛光林不得不重新整合业务,按照国家要求,再次报批成品油经营权。
幸运的是,就在这一年,深圳在建的10万吨石油仓储基地和配套专业石油码头顺利建成。此时,重组完成后的中石油准备建立加油站和搭建油品分销网络,作为深圳唯一一家油库仓储,光汇石油的仓储和码头便成为中石油及中外企业石油供应的中转库。因提前布局油库业务,光汇石油免遭洗牌。依靠敏锐嗅觉,光汇成为少数依然涉足石油贸易链条的民营企业之一。
迂回曲折中,光汇石油渡过了最艰苦的两年时间。2002年6月,光汇石油获得成品油批发经营权,此后油品贸易业务进入正常轨道,并继续在深圳扩充仓储和码头设施。
2003年对薛光林来说可谓是一个转折年,这一年光汇石油获得海关总署批准设立20万立方米的成品油公共保税仓。
但这还远远不是薛光林追求的目标,但他清楚自己的实力无法与大型能源央企进行竞争,与其这样不如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于是他将业务瞄准海上供油,并开始向有关部门申请保税船供油的牌照。
转型 开拓海上供油业务
海上供油是一种按照国际通行惯例为远洋货轮供应免税油品的业务。当时,中石油和中远集团合资的中船燃料是中国唯一获准经营该项业务的公司,每年供油不到200万吨,如此小的规模导致外国船只很少到中国港口加油。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做?”带着这样的疑问,申报审批的薛光林开始在商务部、交通部、海关总署等国家各大部委之间穿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7月,光汇石油终于获得相关牌照,成为全国拥有海上外轮免税供油资质的5家企业之一,这也是至今唯一的民营企业,打破了此前由中船燃料垄断这项业务的局面。进军海上供油市场也成为光汇石油发展史上又一次重要的转型。
但牌照的获批并不意味着能轻易获得丰厚的利润。由于此前外国轮船早已没有到中国加油的习惯,因此,拓展海外货轮客户成为摆在光汇石油面前一道首要的难题。
此后,光汇石油进入了异常艰辛的业务开拓期。薛光林开始亲自逐一拜访大客户,并提前准备大量工作,将流程及风险问题逐一弄清。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费了长达5个月的时间后,2006年12月,光汇石油终于拿到了第一单生意。那段时间对薛光林和光汇石油是个煎熬,对客户来说也是如履薄冰。这也让薛光林积累了一些经验,那就是要从国际成熟燃油供应商的口中夺食,必须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做得更多。在完成了最初的几单生意后,光汇石油的海上供油业务逐渐发展壮大。几年后,甚至几乎垄断了深圳各港口的海上供油业务。
与此同时,光汇石油扩建了油库的仓储,建成了华南地区储量最大的油库基地。当国家完全放开成品油零售与石油批发市场,国际石油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时,光汇石油凭借仓储、运输与零售等下游产业链优势,成为国际石油商争相合作的对象。
海上供油业务采用的船用重油属于大宗商品,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和信贷,而此时光汇石油也已谋划进军勘探业务,更加重对资金的需求。为此,2008年6月,光汇石油选择了在香港借壳上市。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2008年下半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加约237倍至29亿港元,毛利也同比增长了15倍左右。
不久,保税燃油供应市场进一步放开,不甘雄踞深圳一方的光汇石油开始北上。
2010年,光汇石油投资70亿元,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舟山外钓岛建设316万立方米库容的石油仓储设施及码头配套设施,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石油物流交易基地之一。项目投产后,光汇石油将依托该项目30万吨级油码头和大型油储设施的规模,形成对内辐射长三角各港口和东南沿海港口、对外辐射东北亚地区港口的供油网络。
同时,光汇石油也在大连长兴岛上兴建总库容达719万立方米的石油仓储设施,以及建设15个从千吨级到30万吨级大小泊位的配套石油码头。
舟山、长兴项目建设后,将与深圳总部基地配合,为光汇石油构建起“铁三角”的战略布局。在此之下,光汇石油将拥有1000多万立方米储罐,进一步提高光汇在海上供油市场乃至成品油销售市场的份额。
尽管在资金、资源和竞争力上,光汇石油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还不是一个量级,但它却敢和业界老大BP、壳牌叫板,甚至是抢人抢市场,参与互换市场上的大型仓位交易、争夺全亚洲燃料油领导权。
2010年,光汇石油成为中国第二大燃料油进口及供货商,并于次年成为新加坡第二大海上燃油供货商。目前,光汇石油在香港、深圳、蛇口、盐田、上海等都有覆盖港口。
在布局海上供油业务的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一业务利润率相对较低,无法实现爆发式的业绩增长,且受制于人。谁控制了上游谁就控制了整个行业,这是能源行业的一个规律。想赚大钱,必须向上游延伸。于是,薛光林一方面加快在国内及全球拓展业务,提高海上供油的业务规模,另一方面着手布局利润更为丰厚的上游勘探、开采业务。
制胜 掌控上游资源
早在2003年,光汇石油就已成立油气开发部,组建一支由30多位国内外石油专家组成的油气勘探开发专业队伍。“未来,光汇石油会将60%至70%的精力投入到上游开发。”薛光林的目标非常明确。
2008年4月和2009年8月,光汇石油与中石油订立协议,分别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迪那和吐孜区块共同开发生产天然气。两个区块占地合计230多平方公里,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为300多亿立方米。这意味着薛光林多年以来进入上游油气资源的“最终梦想”终于实现。
这个项目光汇石油是通过中石油的项目投标竞标来的,招标时,很多大公司连看都看不上这种小项目。但薛光林笃定天然气价格一定会上涨,所以他不愿意错过任何机会。类似的投标,光汇石油近年来在国内和国外参加了无数次,因为油气资源很稀缺,竞争强的企业也很多,尤其是国际范围内的竞标,有10%的成功率已经相当不错,因此薛光林格外珍视这次机会。
从那以后光汇石油在不断寻找合适的进入机会。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急剧波动,原油价格在短短半年内急挫近五成。面对这一严竣挑战,光汇石油沉稳应对,一方面积极控制上游业务的营运开支,并借此契机,收购曹妃甸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把之前的吐孜和迪那项目连接起来,把这三块的人才优化,整合上游的产量,为下一步在上游的发展打了一个基础。上游做好,抗风险能力更强,行业话语权更大。”薛光林说。
据光汇石油发布的2014年中期报告显示,上游业务将成为集团未来发展重心,成为帮助集团增值的核心业务,而此次渤海湾油田收购业务将是其下一个财年甚至未来长期的重要利润来源。
与此同时,随着油价不断探底,原油市场出现期货溢价,油轮被用于浮式储油,推动市场对油轮需求上升,令光汇石油的油轮运输业务表现再攀上新高峰。
薛光林认为,国际油价大幅走低,给石油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震荡,但挑战的同时也意味着机遇。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光汇石油将一方面严控风险,改善效益,同时又会放开步伐,到东南亚一些安全的国家,积极寻找优质的上游资产,尤其是天然气资产,收购一些安全的区块,壮大上游实力。
2015年2月24日,光汇石油发布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中期业绩,公告显示,下半年光汇石油权益拥有者应占溢利达到5.61亿港币,同比增长3%;总收益增长11%至449亿港币。期内光汇石油油轮运输业务扭亏,并达到历来最佳表现。
未来,光汇石油仍将主要精力聚焦在发展上游业务上,继续在全球各地物色上游项目,并准备以收购、合并、合资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不会放弃贸易、海上供油和仓储,这是光汇石油的基础,也是上下游一体化的资源和业务。
如今,光汇石油的四大主营业务包括上游油气田的开发生产、远洋油轮运输、石油仓储与码头服务、以及国际贸易与海上供油业务等都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油气资源储量和稳定的产量,并拥有四艘Aframax远洋油轮、五艘超大型油轮(VLCC),总容量超过200万载重吨。
尽管如此,薛光林却一直警告自己每天都要有危机意识,因为他知道离自己心目中的目标还很遥远。他在心中给自己和公司制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用5年时间将光汇石油打造成为全球具有中型规模的能源企业。
在薛光林眼中,石油行业不是一个浪漫的行业,国际化程度高并且极具挑战,但这样一个行业却恰恰很适合他:比如原油从十几块钱上升到147美元/桶,再跌到35美元/桶,再涨到120美元/桶,跌宕起伏之中蕴含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如果一天之中原油价格变化5美元,那就意味着有大事发生,而他喜欢这种放眼全球的感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