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蓓 编辑|王毕强
一个超大房企北方区域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刚刚了结了6年来在这家公司的一切,拿着N+1个月的补偿,被"赶"出公司。
两个月前他还自嘲,每天的工作就是劝退、招人,如今谈走不知道多少个职员的他,也出现在公司长达一百多人的裁员名单中,而这家公司这个区域一共才800人。
刚刚有机构统计出这家公司2019年的销售额,一骑绝尘数千亿元,而财报显示,半年内这家公司减少了1万多人。
一家TOP10的房企北京办公室只剩下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一轮一轮的裁员人人自危。
曾经的百强房企——山水文化,最近流出一张内部员工聊天截图,只留65人,留下的只开30%的工资。
刚上市不足半年的中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梁),从2019年上半年就开始收缩编制、减员20%,年底开始对总部人员动手,据说至少有30%左右的员工会被优化或者调配下放。
整个2019年,房企裁员、断臂求生、活下去这种氛围,被一波波推向高潮,这种氛围在2020年并没有散去的征兆。
逃不过的周期2009年是中国房地产企业风生水起的一年,"房企业绩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言语中都是得意的春风。当年万科员工的年终奖是16个月工资,这种年终奖比肩一年工资外带家属欧洲游的情况,招摇在各个论坛上,人们似乎都忘了就发生在一年前的艰难。
2014年年初,媒体上流传着一张河南柘城某房企员工背着麻袋装的钱把2013年年终奖装回家的照片,据说当时年会现场现金堆满桌子,奖金最高200万元,引起各行各业一片酸疼,"麻袋里装的不是钱,是房奴的血和泪。"随后,当事房企回应,"不是年终奖,而是股东分红",但早被回忆2013年房价涨幅多少的声音淹没。
2017年初,南方某房企巨头公开称,"因去年经营超预期,销售回款表现突出,集团年底将要发放的奖金实在'太多了',尤其江苏等几个区域总裁将获得超过1亿元的奖励收益。"
这些都发生在房地产的"丰年"。
如果观察中国房价走势图,房企撒钱的年份,是房价走势最陡峭的时间段。各行各业都有周期,即便是过去十几年来一路向上的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
过热-调控-降温-寒冬-回暖-过热,是过去十几年来一直重复的故事,只是降温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升温的速度,房价辛苦下降几百元,转眼蹿升好几千。
三年一个小周期,成了楼市基本论。当"寒冬"来临,房企福利缩水、降薪裁员、大喊"过冬",是固定的戏码,但是明白人心里都有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地产夜壶"被弃?有几年的时间,"大炮"任志强在公众视线中非常抢眼。作为房地产"死多头"的灵魂人物,房价上涨的时候,他说房价还得涨,楼市调控"过冬"的时候,他说赶紧买房,下一轮涨得更厉害。
刚开始每次"开炮"都引来一通恶评,包括一些开发商同行,后来人们发现,他说的都对,后悔得直拍大腿。
"夜壶论"就是任志强几年前提出来的。他说,中国的房地产就像"夜壶",需要时就拿来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往床下一踢。后来这种说法被广泛引用,开发商们在不同场合叫苦,房价噌噌涨,房企的净利润却远远没有跟上,钱没有流到房企,至于流到哪里更是纷纷纭纭。
这么一听,开发商是挺惨,所在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地方政府的财源,但是钱没赚多少,还被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随意对待。
但是这字里行间,若有似无地有一层意思,"夜壶"是必须有的,因为太重要。
2016年年初那波楼市刚要走出阴霾、预备起飞,但普通人还没感觉到的时候,一位曾经驰骋沪上地产界的老江湖在回忆自己金戈铁马时,笑称"连菜市场的阿姨都知道房价越调(控)越高"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意思。从宏观经济,到地方财政,从过往历史到现实状况,分析完后反问:"你说,房价怎么可能会大跌?房地产怎么可能崩盘?"
但随后他突然话锋一转,"不过这次,可能是普通人最后的通过房价跨越阶层的机会。"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几年后再想想,鸡皮疙瘩都起了一身。
从2017年开始的本轮地产调控,高层下了房住不炒的决心,一轮接一轮的政策出台,一个又一个被按下的地方政府故伎重演、想拿出"夜壶"的"小火苗",让越来越多的人确定"暴涨时代"好像要永久地停留在过去。
2019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表态,让人怀疑,房地产这个"夜壶",是不是要被永久地丢在床底下,再无天日了?中国是不是也会像日本一样,泡沫破灭后进入失落的多少年了?
这种危言耸听一开始还能博取些关注,但随后大家也就听听而已。
各地的财政数据近期亮相,"从全国层面看,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恒大研究院的《中国财政报告2019》称,"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累计同比增长8.1%,较2018年下滑16.9个百分点,与房地产融资全面收缩等政策偏紧有关。"
重点总在转折后。"经济下行、房企融资收紧,房地产相关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增速下行,但房地产对全国财政尤其是地方收入的贡献度依然较高。"测算结论是,2019年1-11月,房地产贡献的归属地方政府的相关税收与土地出让收入合计7.9万亿元,占地方收入(公共财政与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的50.2%。
2019年1-10月,6省市财政收入同比转负,12省市财政支出增速高于10%。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在用各种办法对此前的调控政策"松绑",而在2020年,这种"松绑"在"因城施策"的方针下,会逐渐增多。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篇"稳"字当头,对房地产的表述,也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的支柱地位没有改变,需求仍在涌现,许多地方还要靠强力的调控手段才能把楼市的热度压住,大的趋势当然是显而易见。只是楼市像此前的大涨变成小概率事件,或者说不会再大范围出现,如果不出现意外,总体维持平稳,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总基调。
世界上很多个发达经济体的楼市经验就是前车之鉴。比如,在很多地方,大多数人都买不起房,而且大多数人也不执着于买房;围绕着超级大都市会形成都市群,几个大城市会形成城市群。这个趋势,正在成为业内判断的下一个楼市热点。
被渲染得如此浓烈的房地产"寒冬"中,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楼市总体成交量较2018年上升3.52%。
2020年年初,龙头房企陆续公布2019年全年销售业绩,碧桂园、万科、恒大和融创,再次占据2019年房企业绩榜的前四强,前三名全年销售额均超过6000亿元。其中,碧桂园今年仅公布权益销售额,无法和其他房企公布的全口径销售额做对比,但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机构测算,碧桂园全年全口径销售额为7715亿元,位列第一,万科创下单年销售额新高。
此外,2019年全年销售金额突破1000亿元的房企共有35家,比2018年多出5家。年度销售目标完成率总体较好,一些开发商销售目标完成率还超过了100%。
2019年7月公布的最新《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榜的五家房地产企业均来自中国:中国恒大从230位提升到138位,碧桂园从353位提升到177位,绿地集团从252位提升到202位,保利集团从312位提升到242位,万科从332位提升到254位。
所以,看着某某地区房价一平方米降一万元、一套房一年降百万元,某套房在中介挂半年无人问津,这样的消息就觉得楼市不行了,看着房企喊"活下去"、到处都是业主维权和楼房质量问题,就觉得开发商们快完蛋了,跟实际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熬过"深冬"日子不好过是真的。
从财报来看,各家龙头房企业绩增速普遍放缓,钱紧、裁员、降薪,也都不是装的。
房企的融资环境在收紧,不断有监管部门敲打,"防止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而各种限制下,观望情绪也在加重,房子也确实不像市场好的时候那么好卖。
龙头房企如此,二线、三线……十七线房企更是如此。不能说没有例外,一家上市房企的人说,他们就没有这么大规模裁员,"还是跟房企自身模式的关联性比较大。那些高周转的开发商,阶段性扩张很厉害,现在市场比较稳定,人员会一下子多很多。"
市场好的时候,项目多、楼盘多,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就会变多,人员会大规模扩张。但是现在增速下降、资金吃紧,流动性没办法维持高速周转,还有大批债务需要偿还,减员增效,是最直接的办法之一。
一家开发商总部的人员说,现在公司实行费用包干制,项目上按照销售额的0.8%计取整体的人力费用,大概有20%的人被裁掉,剩下的人全部降薪,年底奖金基本都拿不到,这部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过冬的办法不止一个,连绿地的人都在公开场合称,"这两年买到的是最差的房子",房屋的质量可想而知。
"确实没钱。"上述开发商一个项目盖到十层后,因为缺资金没办法继续,只好用这十层再做抵押,向银行贷款。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近期发表了一篇长篇演讲称,中国房地产世界之最的现象就是高负债。
他说,全国9万多个房产商的平均负债率是84%,而2018年中国前10大、资产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到1万多亿元之间的房产公司,负债率也是84%。也就是说,大企业也不会好多少,甚至个别企业会更高。
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批租土地,比如需要50亿元资金,这部分是从银行贷款而来,代价是先把土地抵押给银行,这50亿元的土地买下来是负债;把房子建起来可能要花100亿元,就需要开发贷,又是负债;一期的房子开工进行预售,购房者把钱交给开发商,里面有按揭贷款,直到封顶交房,都是在欠债。几千亿元的资金运行,很小一部分是房企的自有资金,84%、85%靠负债,这是在项目运转正常、房产公司正常、规模不小、实力也很强的情况下。如果开发商规模小一点、质量差一点、资金短缺的严重程度更严重一点,可能还要欠施工款,让建筑企业垫资,房子卖掉后再还,甚至让员工集资,或者强卖给员工。
这些情况,在这两年都发生过,而且此前的多年也都发生过。
一个私营建筑企业的老板越到年底越是一筹莫展,干过的工程要不来钱,想继续拿项目还得再往里垫资,几十口子人等着过年,"以前开发商还给点,最近是得去好几趟才能要来一两万元。"他有个朋友,关门跑了,开发商的欠款要不回来,借钱的债主天天堵在门外,只好失联。
房企"过冬",下游的企业都跟着难受。
一家给房地产商做文案的公司,最近被百般刁难,方案改了无数遍,甲方就是不满意。
一个有十年资历的老文案最近一直在疯狂加班,"市场好的时候,很容易过,因为项目一大堆,急着推盘急着销售,没时间耗;现在是'寒冬',项目少,还想效果好。但是实际上,广告起的作用很有限,基本上都是靠渠道卖房,广告充其量就是最后一公里。"但是没办法,只能改,她不想在年底丢掉工作。
前文所述被裁的那个超大房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直到现在还认为,他的前东家对形势估计得过分严重,没必要。这段日子他见了几个猎头,对方提供的一家本地公司,薪酬条件还比此前涨了些。
有机构曾经根据上市房企财报做过测算,部分标杆房企相比2018年,员工数量减少了2万多人,营销、工程人员占很大比例。但是后续的调查显示,这部分人基本3个月内都找到了新工作,超过一半的人还加薪了。
按照黄奇帆的判断,2019年全国建设规模17亿平方米,到2030年会降到10亿平方米左右,并将保持在这个水平。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则在更早的时候就用"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框架,提出"哪有那么多拐点,中国城镇化至少还有十年以上"。
十年,所以无论是房地产行业的人、TOP企业,还是整个行业,都没有那么值得担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