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钱股票网 > 股票开户>庞巴迪的中国“探路者”

庞巴迪的中国“探路者”

2020-02-04 22:26:02 庞巴迪 中国 车辆

庞巴迪中国总裁国家首席代表张剑炜

“在你被种植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张剑炜常说的这句话,可以同时概括他个人以及庞巴迪公司在华的双重发展历程。

自1999年1月只身被加拿大总部派驻中国开拓全新市场至今,张剑炜从近乎一片空白的“沙地”上,带领“轨道交通”及“宇航”两大业务成功落地生根。与此同时,16年来,他更在不断向中国引入领先产品的同时,秉持开放性的资源技术共享理念,将庞巴迪领先世界的高端技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

有序布局 落地生根

从严格意义上界定,1999年1月,当张剑炜只身拉着行李箱走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庞巴迪在中国的故事才算正式开篇。

彼时,已升任庞巴迪运输集团全球副总裁的张剑炜,被加拿大总部派往中国开拓全新市场。虽然在此之前,集团已于1997年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了“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CBRC)”,主营生产地铁车辆;并于1998年与中国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了“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T)”,主营生产铁路客运车辆,但两家合资企业均处于启动初期,尚未开展具体业务,一切近乎于从零开始。

(左图)1991年张剑炜获得HENRY LAUREYS博士生奖学金;(右图)1997年张剑炜获得蒙特利尔大学博士学位

“拓荒”意味着何种艰辛,张剑炜心里有数。早在1995年12月,他就为筹备合资公司BST前往青岛出差,当时光字典就背了英汉、汉英、法汉、汉法整整四大本,还外加一只电熨斗。“那是我自1987年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攻读MBA、博士并加入庞巴迪后,第一次回国。”张剑炜说,虽然凭借雪地车于1942年起家的庞巴迪,当时已成长为领先的国际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在宇航及轨道交通运输两大国际市场风生水起,但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用户而言,这依然是个听起来完全陌生的名字。

飞抵北京后,单枪匹马的张剑炜没有助理、没有雇员,甚至连个固定落脚的办公室都没有。他匆匆把行李安置在酒店,就打车前往蓝岛商厦购买了订书机、记事本等办公用品,正式“披甲上阵”了。

庞巴迪为广州地铁公司提供的地铁车辆

1999年11月,青岛BST签订了第一份合同,为中国铁道部以及北京、上海、郑州、沈阳铁路局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生产338辆时速160公里、配置空调的高档城铁客车。迄今为止,青岛BST已向铁道部交付了超过2000辆世界一流的铁路客运车辆,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制造铁路高速列车的中外合资企业。

而作为首个在中国制造地铁车辆的合资企业,长春CBRC(安达)的第一笔订单是2000年为广州地铁2号线提供156辆地铁车辆。之后又赢得深圳地铁一号线132辆地铁车辆的订单。这两个项目也是国家实施国产化政策并对地铁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后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项目。

2003年,庞巴迪与新誉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在华的第三家合资企业“江苏常牵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BCP)”,主要从事干线铁路及城市轨道车辆牵引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维护。

江苏BCP自成立至今,在国内相继为CRH1系列高速及超高速动车组、HXD1B大功率货运电力机车、北京地铁4号线、上海地铁9号线与7号线和12号线、深圳地铁2号线、北京地铁大兴线、哈尔滨地铁1号线以及南京地铁3号线等项目提供牵引与控制系统。并曾于2003年11月,获得为德黑兰地铁一号线北延线的105辆地铁车辆提供牵引和控制系统的合同。

2012年,庞巴迪又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合资企业。

“截至目前,庞巴迪虽然也在中国的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建立了7家独资公司,但除庞巴迪运输设备(苏州)有限公司从事制造牵引电机供应全球市场外,其它6家独资公司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设立的法律执行实体,真正的核心力量,仍然是不断成长壮大的合资企业。”张剑炜介绍说。

不过对于横跨“铁路轨道交通”与“宇航”两大主营业务的庞巴迪公司而言,其问鼎国际市场的产品,除了铁路及高速铁路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之外,还包括支线飞机与公务喷气飞机。庞巴迪是世界最大的铁路设备制造商,亦是世界第三大民用飞机制造商,而其公务机在全球排名第一。与轨道交通业务在华的蓬勃发展相比,宇航业务的铺展则颇为周折。

早年间,中国政府曾邀请庞巴迪进行飞机制造工业合作,但庞巴迪放弃了这一机会,错失了进入中国航空市场的最佳良机。

张剑炜提起此事仍叹息不已,这种局面直到他于2005年被任命为庞巴迪中国总裁,全面负责公司在华的“轨道交通”与“宇航”两大业务时才得以扭转。

张剑炜博士近照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艰难的破冰之旅。庞巴迪不是“波音”或“空中客车”,它的强项在于支线飞机及公务机,但在中国,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夹缝市场。张剑炜积极奔走,游说总部加强与中国在航空工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中国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仅把中国作为零部件供应商,而是致力于研发领域的长期合作。此后,庞巴迪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合作迅速落地生根——

2006年,庞巴迪与中航工业沈飞签署合作协议,将其全球市场最畅销的Q400涡桨飞机机身转移到沈飞制造,是当时中国航空史上最大的一个航空转包协议。

2007年6月18日,庞巴迪在第47届巴黎航展开幕式上,正式宣布与中国一航签署发展长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8年7月15日,庞巴迪和中航工业沈飞签订了C系列飞机合作项目,C系列飞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针对110~149座级进行设计的最佳机型。中航工业沈飞成为庞巴迪C系列飞机项目的风险共担供应商,负责该系列飞机机身、尾锥和舱门的研制生产,并对相应工程承担全部技术责任。这也是国内航空制造企业首次自飞机设计到适航取证,再到售后服务全程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更为罕见的是,庞巴迪在转让相关核心技术时,并未提及任何附加条件,至此,张剑炜的苦心斡旋终于如愿以偿。

庞巴迪生产的C系列飞机

近年来,随着中国支线航空和公务航空的井喷式发展,庞巴迪也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和布局。2011年3月8日,庞巴迪宣布,公司将在中国大力扩展对其公务机运营商的售后服务。此次扩展计划包括在中国设立新的区域支持办公室、备件库和维护基地。目前,庞巴迪已占有近40%的中国公务机市场份额,此外还有五家中国航空公司运营着28架庞巴迪商用飞机。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2015年,全国运输机场总数将达到230个以上,届时将覆盖全国94%的经济总量、83%的人口和81%的县级行政单元。在张剑炜心中,与之同步推算的是另一本更为长远的“小账”——未来20年C系列飞机所覆盖的100~149座级市场将需要6000架飞机,中国将需要其中的20%,而庞巴迪的目标在这一座级市场获取半数份额。“一路向前,我们很有信心。”他坚定地说。

技术输出 理念超前

自1999年带领庞巴迪开拓中国市场至今,无论是执掌以“轨道交通”为核心业务的合资企业,还是全面激活宇航集团的在华发展,在张剑炜秉持的经营理念中,按照市场要求进行技术转让和合作是庞巴迪在中国扎根的重要战略。

“庞巴迪要实现的,是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将中国视为单纯的产品倾销地或廉价劳动力工厂。我们愿意将已经掌握的先进技术分享给中国的合作伙伴。”张剑炜坦言,这其实是很多外资企业非常忌讳的方式,理由不难理解,一旦“真经外流”,岂非凭白增加了竞争对手?

张剑炜对此有自己的考虑,“但事实上的确存在另一种衡量角度:中资外资企业的合作,就好比齿轮之间的啮合。在齿轮传动的过程中,尽管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尺寸不同,但它们在啮合点的切线速度是相同的,这就是共同利益。换句话说,庞巴迪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输出,获得极具分量的在华市场订单,同时亦可以在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后,与之并肩针对当地市场需求,研发出极具竞争力的本土化产品,继而向高阶智造发起冲击。”他说。

庞巴迪为铁道部提供的和谐号卧铺动车组

时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庞巴迪经过悉心筹备,一举在竞标中将两大交通项目纳入囊中,其一是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设计并提供庞巴迪INNOVIA APM全自动无人驾驶旅客捷运系统,这是中国大陆地区首个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18辆INNOVIA APM车辆既可以单节编组,也可以四节编组,每小时可单项运送4100名旅客;其二是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至东直门站的机场快线提供INNOVIA ART200型机场线车辆。

不仅如此,于2010年11月开通的INNOVIAAPM100广州珠江新城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亦将著名的中央商业区与繁华的天河商贸区连接起来,为旅客提供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该系统包括14辆庞巴迪INNOVIAAPM车辆,同时采用庞巴迪CITYFLO 650自动列车控制技术,这也是中国首次在城市轨道交通中采用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

“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就是旨在帮助当地市场借力世界高端技术,进而形成适用于当地需要的产品与服务。”这一信念在张剑炜深耕中国市场的13年间从未动摇。

除APM系统外,庞巴迪以ERTMS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信号产品应用于2009年12月投入运营的全长约1000公里的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庞巴迪的高铁信号技术首次进入中国。

武广线高速列车的最快运营时速为380公里/小时,这在当时尚无国际先例,为此整个庞巴迪团队和其合作伙伴中国通号总公司团队都捏着一把汗,务求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信号稳定可靠。从结果看,这一仗打得非常成功。

城市的发展在不断呼唤技术革新换代的同时,亦蕴含着无穷商机。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25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预计2020年全国规划地铁总里程将达6100公里,而这一市场对轨道车辆的需求将达到30000辆。把握时机,庞巴迪未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2012年1月,江苏BCP已经获得订单,为315辆出口的地铁车辆提供牵引设备与控制系统,同年2月还签署订单为北京地铁14号线378辆地铁车辆提供牵引系统。

2015年,庞巴迪与中国新誉集团(NUG)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合资建立“新誉庞巴迪信号系统有限公司”,在中国为铁道交通建设提供信号系统。新公司位于江苏常州,庞巴迪与新誉集团分别持有50%股份,公司将专门为中国铁路交通和城市轻轨市场供应通信、信号和综合监控等业务,并在中国引进移动闭塞地铁信号系统技术。

庞巴迪旗下飞机产品挑战者850

而随着在中国轨道交通市场的全面推进,庞巴迪与中国在飞机领域的工业合作转让亦在2005年后全面启动并持续加速。2012年11月13日,在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当天,庞巴迪与中国商飞公司就开展C919大型客机和C系列飞机共同性合作签署了第二阶段合作意向书。

“确立了技术转让和合作的开放性理念、明晰了因地制宜的产品化策略,以上两方面的确构建了庞巴迪本土化探索的坚实基础。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于市场诉求及政策导向的灵敏嗅觉,同样会遗失很多重要的成长机会。”张剑炜说,回溯庞巴迪正式进驻中国以来的13年,自己率领团队虽从未刻意充当过领头羊,但受益于审时度势的运营策略,庞巴迪推出的技术或产品经常可以赶超中国的相关政策发布,稳稳地跑在前头。

这其中,“青藏列车”之役尤为值得一提。2003年闻听该项目一立项,庞巴迪青岛BST就组织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前往西藏进行为期两年的深度考察,带回了包括气候条件、环境条件以及风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宝贵资料。待一切准备充分后,在2005年铁道部组织的竞标中一举夺标,获得为青藏铁路设计、制造和交付224辆适用于严寒、高海拔作业环境的客车车辆订单。

庞巴迪为铁道部提供的青藏铁路高海拔运行铁路客车车辆

毫无疑问,这绝非是依赖常规工艺可以完成的任务。青藏铁路全长1100公里,横跨可可西里及唐古拉山无人区,大部分地区氧气含量仅占海平面的50%左右,极端气温可达-40℃。由于要应对如此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庞巴迪打造的列车配置几乎与飞机一样。每列车厢里都配备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通过混合空调系统输出氧气,确保车厢含氧量提高23%;另一套则方便旅客直接使用独立接口来吸氧。不仅如此,列车还配备有三保险运营系统及紫外线防护膜观景车窗,确保车辆可以抵抗强紫外线、强沙尘及风雪、低气压及压力波动、雷击等环境挑战。

“青藏列车由庞巴迪的专家与中国工程师们共同研发完成,全部在中国制造,这也是庞巴迪一如既往秉承中国政府推行的‘国产化’理念。”在张剑炜看来,这一项目的确立与执行,标志着庞巴迪已经成为中国铁路国家级重点项目的技术与产品供应商,亦是公司先于对手而谋动的成功案例之一。

在不断探查政府导向、市场需求的同时,庞巴迪提出建立包括能源(Energy)、效益(Efficiency)、经济(Economy)和生态(Ecology)四大基石的研发理念,并将其全面覆盖至自产品设计到产品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庞巴迪合资公司BST正在制造的CRH380D高速列车正是融入了“ECO4”的研发设计理念。庞巴迪的产品生产流程一直远远高于现有的国际标准,在实现优化能效、降低噪音、使用无害材料的同时,许多车辆都具备超过95%的可回收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为环境设计”这一生态理念的驱动下,堪称革命性的PRIMOVE解决方案在庞巴迪应运而生。该解决方案基于感应式电力传输原理,可使电动车辆在行驶中(动态充电)或静止时(静态充电)进行充电,且不会影响到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或车辆的行驶时间还可以大大降低能耗。不仅如此,由于消除了以往电动车辆进行电力传输所需要的架空接触网和其它缆线,轨道交通网络可以轻松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公园和历史遗迹得以完好保存,从而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吸引力

目前,PRIMOVE系统已经安装在德国奥格斯堡有轨电车网中的一个示范性试点区域,并在一辆客用面包车上进行解决方案试验,未来亦会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走进中国。

真诚做事 品牌制胜

执掌着庞巴迪运输集团和宇航集团在中国的全部业务,统率着4000多名员工,张剑炜如今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了解他的人,总会将所有这一切归功于“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确,作为全球轨道技术的领导者,以及世界第三大民用飞机制造商,庞巴迪位列世界500强企业第448名(2010年),其旗下的76个制造企业分布于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雇员多达76400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营业收入达18.2亿美元

由此产生的一个惯性思维在于——只要张剑炜足够“聪明”和“主动”,完全可以揣着加拿大总部的声名与业绩,通过卓越的公关途径,免得自己那么辛苦。但“固执”的张剑炜偏偏在他的团队里连个负责政府关系的位置都没设,多年来他拿订单从不使用中间人,也没有依仗过任何有“背景”的销售团队,却总能奇迹般地在同行业者间脱颖而出。

2005年6月27日,中国铁道部与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与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个政府和一家公司共同签署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在中国铁路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012年,张剑炜被评选为“影响中国改革20年20位企业家

用张剑炜的话说,庞巴迪制胜的秘密武器就是诚信。“真诚待人,真诚做事,我们不喜欢浮夸空虚的媒体广告宣传,只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说话。”张剑炜正在打造庞巴迪的品牌,希望用户看到火车或飞机,就想到专注而满怀诚意的庞巴迪和庞巴迪人。自开拓中国市场以来,张剑炜秉承“产品一样,价格比别人低;价格一样,技术比别人强;技术一样,服务比同行好”的朴素运营理念,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积累各方用户的赞誉与口碑。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造成公路与铁路大量旅客滞留,应急救援任务十分艰巨。关键时刻,庞巴迪所有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的相关领导和员工紧急行动,不分昼夜建立起完善的救援保障机制,并在灾害伊始即向铁道部郑重承诺:保证庞巴迪提供的任何铁路车辆设备及系统正常运行,保证庞巴迪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24小时待命。

有一次,当时正在西安机场准备登机回北京的张剑炜,突然接到铁道部从广州打来的电话,反映发现车辆问题。他随即修改行程,改签机票后在机场等了足足六个小时,刚一落地就马不停蹄直奔车辆段,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当终于腾出功夫喝口水的时候,看看表,已是凌晨三点半了。

“有时候用户发现问题,一时间搞不清楚是谁的责任,他们只知道是庞巴迪合资公司的车,就会找到我们。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从不推卸责任,急用户之所急,解决它们的棘手问题,才是诚信经营之本。”颇令张剑炜欣慰的是,在负面新闻尚无分真假就可以“远传千里”的网络快餐时代,庞巴迪至今竟无一次“中枪”,实属难能可贵。

2000年,张剑炜与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合影

得益于良好的信誉与用户口碑,现在甚至会有一些项目主动“找上门来”。一次,某地铁信号项目中标商将电话打到了张剑炜的手机上,对方开门见山表示愿意与庞巴迪一起做该项目。“我当时有点儿糊涂,这次招标庞巴迪根本没参加,又何来中选?人家用户能同意吗?”岂料该项目中标商斩钉截铁地回答:“就是同意了才点名来找你的!”张剑炜不敢怠慢,他像往常一样,仔细询问了项目的技术要求及交付日期,再三确任本公司的技术、人力和财力等各项能力完全能满足用户和合作伙伴要求后才答应邀请。

多年来,无论统领庞巴迪中国斩获了何种丰硕的业绩,张剑炜从来没想过躺在功劳簿上打盹。他说:“带领中国团队前行的这些年,我一直注重实现产品国产化,人才当地化。国产化的产品要是世界一流的产品,当地化的人才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理解并能够实施中西方的管理。不可否认,庞巴迪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怎样继续成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下一篇 :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