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曾经批评朱啸虎,“我质疑朱啸虎作为投资人的专业性。”但对不起,作为投资人,朱啸虎在ofo这件事上的选择恰恰是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的体现,是最本分的投资人。投资人是最言不由衷的一个群体,读懂一个人,首先要读懂他做的事,说的话。
文 | 姜影
编辑 | 喻世明
1
套现走人朱啸虎
都说朱啸虎是异类,在所有端着风险投资这碗饭的人里边,他的异类之处是什么?
是口碑。有人奉其为独角兽捕手,也有人指责他套现走人不管身后浪滔天。另一个关键词叫做“怼”,他为ofo与马化腾论战,为了区块链与陈伟星辩论,还因为号称不投资60后被公开斥责。
为什么其口碑如此分裂?要知道对于风险投资人来说,口碑通常被视为稀缺资源,更广泛地获取认可,就是更广泛地规避“错失”的风险。与人互怼也是表象,其中背后有一点共通,就是他热爱表达,并且每一次都立场鲜明,在利益交错的商场上每一次鲜明的表达当然都会得罪人。其实作为商人,甚至哪怕是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一定懂得世事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有什么必要做非黑即白的表态?
朱啸虎当然是个极其聪明的商人,要理解他的表达,不能脱离他的身份这个基点,他经营的个人形象背后全是人性洞察。
对投资人来说,有比“错过”更可怕的事情存在吗?
是的;
是什么?
是“压根没看到”。
经纬张颖就曾经做过这样的表态,大意是宁可看到之后判断失误,也绝不能忍受头部企业流失在自己的sourcing之外。
你仔细看,ofo、区块链这些令朱啸虎主动表态话题,都是一个个舆论高地、流量入口,如果媒体话题也有风口的话,他一次次的言论总能将自己置于风力最大的入口处。所以朱啸虎的争议,本质上也是一种deal sourcing,朱啸虎的个人形象就是最有效的工具,否则不玩人海战术的金沙江在竞争里凭什么跟人打?否则张颖为什么把朱啸虎形容为“单枪匹马与人厮杀”?
朱啸虎最喜欢说不喜欢考验人性的产品和企业,要审视他人对人性的把握,首先自己要有充分的洞察力吧?你看,朱啸虎显然是洞察人性的高手。
2
“我们和创业者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面对外界质疑他与创业者关系时,朱啸虎如是回应。想当初“四处呼吁ofo和摩拜合并”消息被曝光后时,ofo创始人戴威和朱啸虎就被吃瓜群众强拍在对立面上打擂台,尤其是戴威回应“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等话语后,似乎戴朱二人在理念上南辕北辙,无法融合,“只顾赚钱”的标签仿佛黏在他身上再也撕不掉。
但我们仍然是那句话,朱啸虎是个投资人,对他做审视或者评价的话,首先不能脱离风险投资这个身份基点。
“假如在所有的合作方里,你只能对其中一方负责的话,你会选择哪一方?”
这个问题抛给企业家,答案很可能是“股东”;可当你把这个问题抛给投资人呢?答案毫无疑问是LP。所以再来审视当初朱啸虎的处境,当你早期投中了这样一家低门槛、高增速、同业竞争暴增的头部公司,并且那位年轻的创始人在用一系列任性的方式作出关键决策时,你脑子里所有的思考落点必然只有一个:如何才能快速、高效、高回报地退出这个项目?
所以朱啸虎第一个跳出来呼吁合并,抱怨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本效率低下,并且用各种方式快速套现离场,是“为LP负责”这个大前提下一系列必然叠加出来的结果。王利芬曾经批评朱啸虎,“我质疑朱啸虎作为投资人的专业性。”但对不起,作为投资人,朱啸虎在ofo这件事上的选择恰恰是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的体现,是最本分的投资人。
3
“只要能预测的风口都不是风口”
被外界认为“自带风口”的朱啸虎对风口一直心存敬畏,他认为准确预测风口是伪命题,基于历史场景的判断,谁都无法准确判断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只不过凭经验揣摩潜在迹象罢了。“当一个新东西起来的时候,先让子弹飞一会。”朱啸虎喜欢讲“20%引爆点”,当你觉得周围朋友 5%-10%开始用了,你可以开始做起来,而10%的人开始用了,就可以密切关注,准备投资,当增长到20%的时候开始引爆。
做企业服务出身的朱啸虎对企业服务一直密切关注,近几年国内的企业服务公司增长势头明显加速,背后的动力引擎主要源于:一,随着国内人力成本显著增加,企业软件的价值日益凸显;二,今天的系统/软件大多基于云端,很难做盗版,所以基于云端的企业服务的机会来了;三,人工智能赋能让企业软件价值更显著,随着人工智能的普遍,可以看到今后能够爆发的企业服务基本上都是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的企业服务,这类壁垒会非常高,而且也很难打价格战。
过去十年中国风险投资基本上全靠消费互联网公司来赚钱,未来十年对企业服务的投资会逐渐增多,因为从企业服务型公司里赚的钱比消费互联网型公司要多。企业服务的资本效率非常高,企业服务软件基本不怎么烧钱,不像消费互联网需要融很多钱,企业服务基本上都在盈亏平衡或者略微亏损、盈利的情况下发展加速,这是风险投资非常喜欢看到的一件事情。
4
投资人的自我修炼
3S理论选赛道
1. Significant(大市场)
首先市场要足够大。“这个大意味着每年的产值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在大池塘抓小鱼,一遇风云便化龙,这是风险投资最喜欢的领域。”朱啸虎说。但衡量市场大小并非简单参考行业统计报告或听取创业者的一面之词,“首先你要看这个市场是不是真正大,其次要看这个市场到底和你有没有关系。”
2. Scalable(可扩张)
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一次投入,爆炸式盈利的指数模型,同时大公司还需要具备上下游通吃的能力,不管是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还是携程和去哪儿,都是为了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这一点在中国尤为重要。
3. Sustainable(可防御)
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首先重点考虑项目的商业模式是否可防御,这非常重要。
任何创业者,在创业之初要想清楚:你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可防御的。而且不仅要防御现在竞争者,更重要是,防御对手从其他行业打过来。那么怎么来衡量可防御呢?
首先,你对流量是否有依赖性,如果有自发流量这个可以防御,如果依靠其它平台的流量,需要买流量的,是很难防御的。第二,如果对客户,对供应商有很强的控制力,这也是可防御的。第三,战场纵深也很重要,如果太浅也守不住。第四,管理难度也很重要,你对管理的宽度也是一种竞争壁垒。
5项标准选项目
4. 只投赛道里最优秀的选手
可投可不投的项目,都不投。因为投的项目较少,总体而言质量会高一点。金沙江创投的目标是寻找未来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只投赛道里最优秀的选手,市场要足够大,如果判断赚不到10亿美元,就不投。
5. 商业模式须接地气
很多时候不好断言商业模式是否可行,譬如直播这种模式,非常适合亚洲,虽然在美国也可以做,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在美国的运作会比中国差很多。
6. 认清与被投企业的关系
具有相同商业逻辑和价值观的人,最终会走在一起。
长期来说,我们投一个CEO、企业,肯定是认为这个人能成为我们一辈子的兄弟,才会真的投资他。单纯的生意关系,我们不会投。如果后来发现价值观不一样,我们肯定会尽快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分手。
7. 注重创业者的素质
谨慎、稳健的创业者,能力会更强一点。谨慎的创业者会更有机会,更有可能活过“冬天”。任何时候,创业公司的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创业者一定要谨慎、稳健,因为这是商业的惯例,商业稳定就是成功的要素。
2大原则选进退
时间点非常重要,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点上,做正确的事情。
2007年正好是互联网第二波起来的时候,我觉得时间点到了,开始出来做风险投资、投互联网企业。正好赶上2007年中国第二波互联网浪潮,像第一波BAT基本都在1999年、2000年成立,第二波的互联网创业企业,像去哪儿、赶集、58,基本都在2006、2007年成立,我觉得第二波互联网创业企业创立的时间点就是做风险投资最佳的时间点。移动互联网是从2008年、2009年开始,因为苹果第一代iPhone是2007年推出的, 从2009年开始,智能手机的APP就火起来了,第一款风靡全球的APP是2009年的愤怒小鸟。所以从2008年、2009年开始有一波移动互联网创业的红利型,比如滴滴、饿了么、陌陌、小红书,基本上都是在2009年、2010年成立的,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时间点。
烧钱,实际上是很多人误解,我们当初投滴滴、饿了么的时候都是不烧钱、没有补贴的。滴滴为什么能起来?因为这个确实是刚需,饿了么为什么能起来,也是刚需。当年我们投资金额都很少,根本不需要烧钱就能起来。
9. 退出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真正把企业做好、把用户服务好,把自己产品打磨好,有收入利润,不管是什么板都有机会退出。
to B赛道四则洞察
10. 技术红利才能基业长青
中国技术红利有很多机会。不管宏观环境怎么变化,中国的创业者确实有很多的创新点,这些微观点孕育着非常多的机会。
中国目前有几个指标非常好:每年申请专利数是遥遥领先全球的;中国在研发费用上差不多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的研发费用80%以上是企业支付的,不是政府补贴的,这是非常健康的;中国的科技文章被引用的数据是全球第一的,这是比较有价值的。
11. 对于To B类型要更有耐心
投资To B公司遇到的常见问题:一个项目从投资到退出需要很长的周期。比如说ZOOM,它于2011年成立,到今年终于长成了一百多亿美金市值公司,这已经是很快的奇迹般的速度了它不像To C类型的消费互联网公司,后者可能两三年就能成为几百亿美金的公司。所以对于To B类型的企业服务公司,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需要更有耐心。
12. 消费互联网和企业服务两手都要硬
VC从企业服务型公司里赚的钱比消费互联网型公司要多,为什么?因为企业服务公司资本效率非常高。以ZOOM为例,在它上市前,累计融资才1.3亿美金,用资本市值除以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0倍。再看Uber,虽然有500多亿美金市值,但是上市前累计烧就烧掉150-200亿美金,用市值除以累计融资金额还不到3倍。可见消费互联网公司效率非常低。而企业服务公司市值没有消费互联网公司高,但是它的资本效率高,所以最终为投资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做过统计,好的公司,基本都是在市场寒冬投资的。资本寒冬是投资的最好时间,性价比高,价格便宜,噪音很少,竞争对手也少。
5
投资战绩
2011年,投资饿了么500多万美元,获得了几十倍的回报。
2012年,投资滴滴出行700万美元,获得了1000多倍的回报。
2015年,罗斌一起投资映客,获得了几十倍的回报。
2016年,投资ofo,获得了30倍以上回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