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堪比中国经济的“黑天鹅”事件。对比当年SARS疫情(时间约持续半年)对经济的影响——数据显示,2003年四个季度实际GDP同比分别增长 11.1%、9.1%、10.0%、10.0%。“非典”对经济影响最大的主要发生在2003年二季度,此后未改变经济上行趋势。然而,此次疫情的爆发时点与SRAS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正处于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以及中美贸易战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对宏观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影响可能甚于SARS。
首先,对航运及其相关行业影响。航空公司经营的国际航线是服务贸易的外汇收入的来源之一。相比2003年最早爆发SARS疫情的广东,位于华中地区的武汉的交通联系,尤其是与境外的直接联系并没有那么发达。尽管如此,这次的疫情却十分迅速地传播到中国全境乃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估算,“非典”期间仅仅航空运输业蒙受的损失就在100亿美元左右。从当前形势看,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新疫情对全球构成了“高风险”。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PHEIC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不同寻常的事件”:一是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二是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尽管WHO不建议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国际旅行和贸易流动,同时宣布了包括针对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等在内的7条临时建议,但鉴于多国事实上已经将中国列为“疫区”,且有全球多国航空公司暂停飞往中国航班。截止目前,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共汇总了62个国家针对肺炎疫情防控的入境管制措施。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因为疫情而对进口货物采取“禁止入境”的极端措施,不排除某些国家会采取这类极端措施。
数据显示,1月31日,代表国际航运景气指数的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跌至487点,接近历史低点。其中,波罗的海海岬型船运价指数(BCI)从2019年12月初的3400点连续下跌至-20点,这也是该指数史上首次跌入负数区间。鉴于海运市场的景气与否和世界经济的波动密切相关,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大跌将预示大宗商品市场,以及全球经济活动放缓。
其次,对外贸部门的影响。其中,外贸出口中的加工贸易及农产品贸易受影响较大,由于疫情导致的各地封锁问题,面向出口的电子制造行业也将蒙受较大损失。国际调研机构IDC调查显示,河南省负责智能手机产量大约四分之一的出口制造,其中富士康的加工制造贡献达到60%,一旦短时期内不能复工将会对电子产品的加工及其出口带来较大冲击。2月1日,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报告,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恐惧和“瘫痪”,其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比预期少2%,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比预期减少5%,其中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在今年一季度将有超过30%的下滑。
此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还有农产品贸易,我国是亚洲乃至全球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疫情必然会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我国进口农产品的数量及金额。9年前发生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依然存在。目前,只有21个国家取消了日本农产品进口限制,仍有33个国家和地区对日本农产品进口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尽管日本政府极力推动有关国家取消日本农产品进口限制,但收效有限。
综合看来,这将是中美贸易战之下又一个对外贸部门的重大打击。事实上,中美贸易战持续一年多来对中国出口部门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减少13%,进口也同比减少21%,降幅创下自1984年有统计数字以来的新高,疫情导致的制造停工,甚至产业外移可能使中国外贸形势“雪上加霜”。
对比2009年在美国及墨西哥等地爆发的H1N1流行病毒后且世卫组织将其定义为PHEIC后,各国采取的相关措施。资料显示,在56个国家公共卫生机构(占WHO193个成员国的29%)中,有6个国家限制受染地区的货物入境。从对健康申报以及登轮检查等问题回答还可以看出,在疫情大流行的初期,各国对所有交通运输形式的相关要求均趋于严格。56个国家中的5个,曾限制一种入境交通运输方式,少数航空公司拒绝旅客及机组、船员下飞机或者船入境。此次,中国疫情被列为PHEIC后,除人员出国入境海外港口受限之外,产品货物、集装箱等都会受到严格的检疫,有的甚至可能会被要求延迟通关时间。整体来说,对来自疫区的商品,海外都会提高准入门槛或直接禁止进入。PHEIC的发布有效期为三个月,之后或自动失效,最长延至六个月或继续构成PHEIC。如果未来这一发布失效,也意味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奏效,疫情获得了很大范围的控制,这对于中国的海外出口贸易,压力可能有所缓解。
第三,对FDI及其供应链的影响。近几年全球FDI受贸易保护主义及经济低迷影响出现大幅下滑,但随着中国努力改善营商环境以及市场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吸引全球跨国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势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吸收外资达1400亿美元,继续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然而,疫情可能直接冲击跨国公司投资及生产订单,甚至扰乱了跨国公司供应链布局。事实上健康稳定的投资环境是跨国公司所考虑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旦疫情短期内无法解除甚至扩散将直接危及投资者信心,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展开撤侨行动,其后续扩散效应可能进一步显现,其影响将通过对投资者信心和预期的影响,进而对未来跨国投资决策产生较大压力。(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