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钱股票网 > 股票开户>专访苏宁银行董事长黄金老:银行布局区块链不能脱离金融本质

专访苏宁银行董事长黄金老:银行布局区块链不能脱离金融本质

2020-01-24 11:16:02 区块 银行 金融

区块技术作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其在银行业务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如何?近日,IMI学术委员、苏宁银行董事长、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黄金老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就区块链技术将给银行业带来的改变、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苏宁银行的探索实践和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困难与挑战等问题一一作了回答。

(黄金老)

作者 | 郝亚娟 张荣旺

以下为对话实录:

1 解决信任构建难题

记者:区块链未来将给国内银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黄金老:区块链技术最显著的内涵在于使用分布式记账、非对称加密、点对点传输等技术组合,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从而解决社会交往中的信任构建难题。银行业作为社会信用中介,使命是解决社会信任难题。正是这一契合,使得区块链在银行业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当前,银行已经成为国内研究与应用区块链的“先头部队”,目前已在供应链金融、风控、支付结算、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开展了探索应用。归根到底,区块链在银行的应用不能脱离金融的本质,不能盲目的“为了创新而创新”,特别是要防止将区块链与“币”联系在一起,法定货币必须坚持央行是唯一的发行者和管理者。

多年以来,银行一直是先进技术应用的示范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大型机、小型机等技术实现会计电算化,到21世纪初各家银行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现在各大行的电子渠道替代率都已超过90%;未来银行可以利用区块链更好的优化金融服务,提升服务效率,提高客户体验。

记者:区块链与银行业务有哪些契合点?

黄金老:从区块链的分布式、不可篡改等特性出发,将在供应链金融、金融资产流转、资金清结算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供应链金融里面的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等业务,涉及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等在不同实体之间的流转,现有业务流程过于繁冗,并且存在较大操作风险;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四流”信息在不同实体之间打通,降低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提升了交易达成的效率,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金融资产如信用证、资产支持型证券、商业票据、不良资产处置等的特点是交易频次低、交易逻辑复杂、操作风险高、效率低下,未来可建立覆盖范围广、可信的金融区块链联盟,各类金融资产在上自由流转,相关金融合约以智能合约方式约定,交易在条件满足时自动达成,降低了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充分导致的交易失败,提升撮合效率,有助于资金效率最大化。

现有资金清结算效率低下,容错性低,一旦发生网络、系统等故障时,容易产生长短款事件。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法,非常适宜多机构之间进行清结算。参与记账各方通过同步协调,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提升支付结算效率,将原有的T+N日对账(N一般在1-7之间),减少到分钟级甚至秒级对账。同时区块链的分布式、共识机制,可以较好的抵御各类单点故障,提升系统整体稳定性。

除了以上应用外,随着工业4.0的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推广必将蓬勃发展,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工业深入融合,将给企业成本、质量、效率、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带来重大变化,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将形成与之配套的新金融生态。金融服务可以直接嵌入到工业互联网之中,区块链作为“价值互联网”的协议基石,将与“信息互联网”中的HTTP协议类似,成为各类金融服务的“网络载体”,助力金融价值信息在工业互联网上不断流动,实现金融与实体的深度融合,有助于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2 创新银行业务模式

记者:苏宁银行对区块链有哪些探索?融入了哪些业务场景?

黄金老:目前苏宁银行主要在三个场景中融入区块链,分别是区块链信用证业务、区块链动产质押业务、区块链黑名单业务。

2017年9月,苏宁银行通过基于区块链的国内信用证系统发出了第一笔国内信用证,是全国第三家接入银行;2019年4月完成首笔区块链福费廷业务交易,实现了对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延伸应用。

2018年8月,苏宁银行在泰州太和港上线物联网区块链动产质押平台,实现了完整的融通仓融资模式,提高动产管理水平,缩短融资周期,完善银行风控体系;2019年5月,苏宁银行完成区块链动产质押平台升级,实现将动产质押从钢铁、有色金属、汽车能源等传统货押行业,扩展到了家用电器、数码3C、家装建材、日化快消、饮料等体量更小、监控难度更大的行业,并成功备案“区块链物联网动产质押融资平台”,为全国6家备案银行之一。

2019年2月,苏宁银行自主研发了区块链黑名单共享平台,多家持牌金融机构将各自黑名单数据加密存储在区块链上,实现欺诈风险的联防联控,现链上拥有各类数据超过1100万条。

记者:为发展区块链技术,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和配合?

黄金老:苏宁银行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秉承科技密集、知识密集理念,在组织架构上实行“双轮驱动”战略,金融研究院负责理论研究、产品研究、模式探索,积极与同业、高校等“理论高地”联动,吸收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出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金融实验室,负责应用落地、技术落地,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与探索,负责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实施工作

记者:区块链技术在银行落地,面临哪些挑战?

黄金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合规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技术方面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业务思维的挑战。

合规挑战主要体现在区块链里面的智能合约技术,是否具有足够的法律约束力。智能合约相对于传统合约,其具备的自动判断、无需代理、自动执行等特性,带来的是低成本、高效率,同时与银行传统合同约定所要求的“亲见亲签”等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

技术上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相关标准,各金融机构间区块链难以互联互通,现有的各联盟链多数是在某些具体领域、具体场景的探索尝试,缺乏金融区块链底层公共设施,金融行业由于监管以及经营需要,对于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高;除此,还有业务模式的挑战,即业务需要创新思维,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以前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实现的业务搬到链上来。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网络,未来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银行的客户大量的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大量银行网点面临转型甚至是关闭的挑战。区块链技术在银行的发展,将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届时业务、技术、法务等都将面临新型经营方式的挑战,如传统的法务审查将由纸质合同审查转变为“电子智能合约”审查。

编辑 李昂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魏唯

范希文:关于外向型投资基金的几点思考

视点丨开放、进化与福利

IMI研究动态 |(2019年12月总第十五期)

穆长春:征信不是超级警察

视点 | 2019年人民币国际十大里程碑事件

赵锡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下一篇 :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