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钱股票网 > 股票配资>太“南”的复工日,挑战还在后面

太“南”的复工日,挑战还在后面

2020-02-13 18:00:04 企业 还在 疫情

文/大树维维安

经观财经眼专栏作者

疫情的“疑似拐点”还没来,复工就开始了!

大家都很忐忑。

忐忑着不敢去复工,忐忑到去“复工”了又被劝回或强制隔离,忐忑在复工途中的交叉感染。总之,硬着头皮上战场的“复工”,让人战战兢兢。

10日,某招聘网站发布的复工大数据报告称,47%的企业在2月10日复工,15%的企业在2月10日以后复工,仍有27%的企业还未确定复工时间。

在采取延时复工的企业中,55%企业采取在家办公方式;32%企业休假,有工作响应即可;13%的企业正常休假。

“名义复工率”不到50%,算上各企业的人员到岗情况,“实际复工率”可能只有四分之一左右。

可怕的是,如此之低的开工率,可能仅仅是一系列令人揪心的现实问题的开始……

01

50%的人开工,企业能创造50%的经济效益吗?

恐怕很悬,很悬。

受到新冠病毒人传人影响之后,整个经济社会元气大伤,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受冲击的行业,社会需求大为滑坡。

工是复了,但产品和服务堵在家门里出不去,无法转化为现金流来救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大家都很忧虑。

制造业想开工,却接不到订单。因为现金流枯竭了,下游买家都怕“压货”在手里。

餐饮,酒旅,一般零售业,好不容易通过防疫检查,但没人去光顾,“气溶胶”余波未明,谁也不想以身试法。

百货行业更惨,明明有望趁着春节余兴未消,疫情稍微缓解的时机开业,增加营业额来“止损”,但却因为天津某百货大楼传出的“万人隔离”黑天鹅,导致大家都陪着“连坐”。

以笔者所在的南京为例,新百,中央,景枫等综合商业体纷纷在复工这段期间关门整改,具体原因“不明”,但很明显是受到了天津那边的消息影响。估计2月底之前重新开业的希望比较渺茫。

需求的全面下滑,还体现在工业品的成交数据上。

以基建的直接上游材料为例,毗邻复工的时间点来看,上周螺纹钢钢厂库存增加19%,热卷增长21%,钢材增长18%。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指数观察器,黑色系大宗商品的社会库存在这个经济凛冬,齐刷刷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社会库存的偏高,正反映出需求受疫情的大幅度影响,往年传统的冬季补库存行情荡然无存。基建行业,也都集体处于观望状态。

现在动力煤、焦煤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已经陆续复工了,但2月10日,多数黑色系品种的库存数据依旧很高。说明下游基建行业,跟风复工补库存的热情并不高。

车市那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车市继续下行,很多4S店被迫关门和停业,龙头比亚迪1月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大跌75%,形势异常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比亚迪,富士康这些企业的“复工”竟然是转产做起了口罩。导致全国的口罩产能一度恢复到了76%,大大缓解了“口罩荒”的危机。

这种跨界的出发点虽然值得称道,但掩藏在背后的事实令人忧虑,即便不加班加点做口罩,恐怕这些非疫情关联企业复工后的生产线也很空旷。

好在,疫情防护用品的复工情况令人乐观。口罩企业复工率超76%,防护服为77%,而第一产业的复工率也并不低,足以保证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市场需求的全面复苏,才是真正意义上复工的开始。而这个拐点远远未到。

02

复工这段期间,非但社会需求不足的问题表现很明显,供给的形势也很复杂。

首先,名义上的“复工日”,真正能够满打满算发挥效用的“人力”资源,目前来看非常有限。

根据人口流动数据统计,全国层面,节后返工人数远低于节前返乡人数,正月前十五天全国发送旅客人数为2.09亿人次,仅为腊月后十五天全国发送旅客人数的18.3%,复工前夕全国旅客人次未出现明显增长。

今年复工前一天(以2月10日复工计算)全国共发送旅客1279.6万人次,去年同期为8363.4万人次,返工人数还未出现增长态势,全国每日发送旅客人次仍然维持低位。

也就是说,大部分在异地工作的人群,在2月10号这一天依旧没能返回工作地,这是客观事实。

实际上,即便返工人群抵达了工作地,也面临着被“劝返”和隔离的尴尬。

以援助湖北孝感的“十三太保”江苏为例,无锡、扬州、泰州已经发出劝返通知,宿迁、常州也发出了入城提醒。

从网传的“苏州劝返政策”来看,相关条款与无锡非常类似。如果你拒不返回,将会获赠为期14天的“强制隔离”套餐一份,套餐总价4760元,具体费用请君自理。

去掉被防疫检查点拦截的,隔离的,又要减少一批能够真正动员起来的劳动力。

重点城市,外地进城的,还要自行隔离一周以上才能上班,我们可以设想到,2月10号前几天才赶回来的,也要从这一批复工队伍中暂且剔除。

这样一来,实际参与到复工里来的人数,实则非常有限了。

从新浪上海的数据统计反馈来看,复工第一天,上海轨道交通客流量就下滑了80%。作为全国复工限制较少的地区,上海的复工情况就已经不算乐观。

那么,全国的到岗情况会怎样?恐怕已经不言而喻。

这么少的复工群体,难以挽救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想见,一些被疫情“误伤”,人才匮乏的中小企业,可能已经危在旦夕。

03

更有甚者,即便人员能够勉强应付的过来,简单的复工也并不等同于复产。

拿哈罗出行来说,10号复工,但单车、助力车运维人员到岗比例,仅仅为五成左右。哈罗单车业务负责人对此表示,抽调了相当一部分复工的人员去做消毒、清洁的工作,也就意味着,日常订单数量还要进一步压缩。

2月10号这天,有记者去深圳南山科技园实地走访,发现复工率仅仅为2%。仅有的少数开工企业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以及疫情防护用品生产企业中。

从微博上工薪阶层的反馈来看,已复工的企业,大部分也在忙着在防疫事项上“走流程”,根本无暇开展正常工作。

上市公司欧派家居就曾表示,1400名员工中,只有400名能够获批在10号的复工中披挂上阵,而企业还得为每名复工的员工储备一个半月的口罩用量,还有3个半月的消毒液用量。

除此之外,欧派家居在流程上还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把一栋厂房空出来,作为应急的隔离区。

这样苛刻的“复工”条件,又有多少企业能达到?

光是“隔离工作,隔离就餐”一项任务,就够让雇主们头疼的了。大型企业如果安排错峰就餐和人员隔离办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产效率,而小型企业甚至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条件,形式上的复工已经遥遥无期。

如果在线办公的形式不方便的,就被硬生生按下了暂停键。

所以,这次“复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

粗略做个估计,如果按照25%的实际复工人数来计算,实际上非防疫业态的社会总产能恢复情况,可能仅仅有10%到20%左右。

你还得考虑到复工后企业发生的各种行政支出、防疫支出和规费支出,这又是一笔额外的负担。而劳动者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同样重重,时刻担心自己在上班途中被感染,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理影响下,工作的效率也会下降很多。

太“南”的复工日,另一次焦虑的开始!面对无常的疫情,真正的挑战或许刚刚到来。‘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移步至同名微信公众号“经观财经眼(公众号ID:jgcjy201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下一篇 :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条评论)
验证码: